贾康:从煤炭资源税改革切入的配套改革势在必行
未来可能的情景是: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都在社交网络上进行。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分析(一)贸易渠道的传导贸易传导渠道是指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导致本币贬值或该国国民购买力下降,恶化了其他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经济基础,从而可能导致其他国家产生发生金融危机的压力,传播金融危机,即贸易溢出效应。美国的股市、债市也有着稳定的收益率,良好的示范效应进一步鼓励了投资者持股的积极性。
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大投资人减持或卖出资产或投资组合时,小投资人会跟进减持和卖出,这就导致羊群效应,也即是下文所指心理预期渠道传导。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金融市场实际上处于一个系统中,各金融机构之间尤其是跨国银行之间相互持有大量的头寸,由此系统风险被扩大。比如主要工业国家实施的经济政策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相似的作用和影响。一种是金融溢出效应,另一种是贸易溢出效应。这也吸引了世界上很多的投资资金,不仅有私人投资者的资金,也有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更有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资金也进入美国金融市场。
外汇市场每天有2万亿美元的交易,投机性资本约占97%,这就为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美国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信贷泛滥,即金融衍生产品特别是资产支持证券的膨胀式发展。通过专项现场检查和日常监管,综合评估银行集团并表管理能力。
不仅要加强对重点业务和重点机构的风险管理,更要关注集团并表管理框架的完善,做到各类机构、各种业务、各个区域全面覆盖,财务状况、风险水平、信息技术全面并表。要鼓励银行围绕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和能够形成生产力的有效需求,不断加大金融创新,把稀缺的信贷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中最急需的行业和企业,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三是研究推进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创新。要继续加强与全球监管者的信息交流和监管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和标准制定,在国际金融监管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五、更加注重并表监管,逐步实现从单一法人监管向集团并表监管的根本转变 巴塞尔委员会于1979年首次提出了并表监管概念,1997 年将并表监管确定为《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一项核心原则。要不断提高非现场监管水平,增强不同银行监管工作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督促银行进一步明确内部分工,加强投诉管理,加强舆情监测,创造通畅有效、界面友好的举报和投诉渠道,及早发现苗头性问题。公正是市场经济实现充分竞争和良性发展的基石。比如,在市场准入监管方面,优先支持经营稳健和管理规范的银行,对风险控制水平较高的银行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三是强化国际同行的联席监管。
自查自纠成效明显的,应减轻甚至取消处罚。当前,要针对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质押品和三农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特点,创新出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切实改进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质量。要不断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类型银行的准入标准,从源头上杜绝监管套利。但是,我们要清醒认识现阶段银行业面临的诸多挑战,一方面,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不断加快,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金融活动国际化与金融监管属地化的矛盾,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非常必要和重要。这是公正监管的重要基础。
二是拓宽并表监管内容。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各银行集团的并表管理意识有所加强,但集团对海外机构和附属机构的管理有效性仍然不足。
按照问题到我为止的原则,通过专岗专人和快速应对机制,及时有效地解决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不仅要关注银行集团的监管指标执行情况,更要摸清集团内股权结构,关注集团内部风险传染和蔓延。要实行监管措施与银行风险状况挂钩、与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挂钩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监管措施的引领功能。要逐步跳出偏重于规范银行具体经营行为的思维模式,研究制定立足于规范行业竞争和维护市场秩序的监管规则。在推出新的收费项目或调整收费标准之前,及时告知金融消费者,确保其具有对价格变动的知情权和对产品的选择权。这是公正监管的先决条件。
二是更加注重监管评价的一致性。并表管理体制由过去的银行集团通过派驻董事实行管理,逐步转向以派驻董事为主、条线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
银行业的公正监管就是要将所有机构视为法律地位平等的市场主体,实施具有一致性和科学性的监管政策与监管措施。对于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工作,可要求银行先行自我检查和自我纠正。
二是强化国内同行的联合监管。要探索开展横贯式现场检查,在同一时间对不同银行的同一类业务、同一类客户进行检查,确保对不同机构和不同地区的查处标准与监管要求相互一致。
要着力推进银行各类业务行为的规范化,重点要规范以业务转型和业务创新为名而附加贷款条件和增收服务费用的违规行为。要坚守风险底线,通过持续的信息收集和风险分析,准确发现并及时揭示各种风险苗头。一是完善并表监管体制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对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
然而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其实蕴藏着风险,就如同一艘不设隔离封闭仓的通体轮船,一处漏水就可能导致整个船只沉没。接下来,我从五个层面谈谈对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认识。
这对银行审慎经营文化形成了巨大挑战,尤其对银行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和思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少数有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适度拓展国际金融空间,是适应中国外向型经济日益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提升我国银行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另一方面,一些银行对于政府信用存在过度信任,在放贷中将当地政府认可度作为重要因素,忽视了对偿债能力的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银政关系的变异。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工业企业和银行组成的铁三角看似浑然一体、协调合作、可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
中国银行虽然境外资产占比较高,但是如果把其历史上形成的港澳业务剔除,就和其他银行呈现出相同的特征。建立在产权多元化基础上的科学治理结构以及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 是决定公司治理效率的核心要素。商业银行经营结构的鲜明特点,与我国的经济金融格局密切相关。第三,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度和效果与外部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商业银行的经营文化在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之前,银行业经营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粗放式经营,政企不分,缺乏商业文化,缺乏资本观念,资本约束、公司治理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就金融机构的微观层面而言,中国大型银行要加快建设覆盖全机构、全业务、全流程、全类别、全员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抓好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风险管理工具建设工作。
各级地方政府强烈的发展动机、对发展速度的过度偏好及区域间的增长竞赛,地方政府行为的公司化是导致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银行、银行与企业之间博弈加剧的根源之一。因此,要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推进。
在过去10年中,中国银行业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改革,开启了中国银行业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银行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变迁,改革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实际上,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打破政府、金融机构、工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局面,使政企分离、政银分离、银企分离,增强金融机构的商业性和独立性,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将其改造成为具有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商业机构。
评论
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
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